网购的你,每当下一张订单、收一个快件的时候,你是否意识到,在这背后是一张看不见的网——物流。
这张网,同时又集中了各种吐槽和非议,很多时候,物流费用高过货物本身,相邻两城的货物有时十天八天也收不到。
而今,有一股力量正冲破传统藩篱,让物流变得更智能——建一张覆盖全国的智慧物流网络,成为创业者的新目标。如同人体神经网络,在这张理想的网络中,每一个货主的用车需求都能在第一时间被车主获知,车主在启程送货之前就能获知回程可以运什么货物返回。对于网购者而言,这将意味着更低的运费、更快的速度。
然而,这样的改变,却充满了博弈的故事....
武汉汇通物流园里的信息小黑板
“我们就是要革‘货运信息部’的‘命’!”
“85后”的“海归”宋睿正和他年轻的团队打造一款手机APP。如果说滴滴、快的解决的是出租车司机与乘客的对接问题,那货车APP解决的就是货源与卡车司机的对接问题
“我们就是要革‘货运信息部’的‘命’!”说出这话的是一个穿着浅绿色衬衫,看起来文质彬彬的年轻人。
在北京东四环一栋写字楼的10层,“85后”的“海归”宋睿正和他年轻的团队打造一款名为“骡迹”的手机APP。这款APP分为司机端和货主端两种,司机和货主都能免费在平台上发布信息,一旦出现相匹配的信息,客户端会立即向用户发送提示。与司机端和货主端相对应的是找货和找车两种功能,司机可以通过找货功能寻找货物信息,也可以通过始发地、目的地进行精确搜索。通过找车功能,货主发布货源让司机抢单,也可以精确搜索需要的车辆型号。由于建立了公开的评价体系,一次跑单可能让司机再也无法接到订单,而像假货源坑骗司机的行为或许将得到遏制。
宋睿和他的团队
“骡迹”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打车软件滴滴、快的的模式,如果说滴滴、快的解决的是出租车司机与乘客的对接问题,那“骡迹”解决的就是货源与卡车司机的对接问题。不过打车软件是出租车与乘客之间地理位置的单维度匹配,“骡迹”则是在货物与车主之间距离、路线、时间、载重力等多维度的匹配。而在当下,依靠人力,整合、匹配如此海量的数据几乎无法实现,然而依靠互联网,一切水到渠成。
物流产业触网并不新鲜。以北京为例,目前“货运信息部”们获取货主信息的主要方式就是北京当地的一家信息网站。
骡迹物流手机APP界面
在汉龙物流园的一家信息部,“货运信息部”李猛(化名)正对着电脑,从这家网站上进行“信息搬运”。逼仄又烟雾缭绕的小屋里,他快速地拉动网站页面,点击每一条货源信息,然后复制、粘贴,把信息添加进EXCEL表格储存在电脑里。接着抓起手边的电话,操着江苏口音的普通话向符合条件的司机进行口头确认。“20吨,到廊坊,明天上午发货,接不接?”
或是先来后到,或是关系亲疏,或是收益多寡等,货运信息部按照不同的标准筛选司机,但司机选择的空间很小。一位业内人士介绍,上网的信息都是些“二等货源”,真正优质的货源信息早在线下被抢光。即便如此,每个用户还需要向网站缴纳3000元/年的信息费。
就像在滴滴、快的之前,没有人会想到打车会这么简单一样,对于货车司机来说,他们也从未想过,还会存在一种不花钱就能快速获取货源信息的方式。这种可能,正是宋睿希望提供的。通过互联网,“货运信息部”们视为财富的信息成为了公开的资源,司机可以绕开中介直接与货主对接。更重要的是物流效率的提高。在出发前,司机就可以预先预约好返程的货物,等货时间缩短,物流网络也将得到激活。
目前,我国有数以百万家大大小小的物流企业。2010年,仅北京市规模以上的专业物流企业就有817家,利润总额达到110.9亿元,其中资产过亿元的有121家,仅占总数的14.8%,400多家企业是资产不足1000万元的“小物流”,它们掌握的货源信息数量少而重复。“这也是为什么司机会觉得‘肉少’的重要原因。”宋睿分析。一旦这些信息突破企业界限,归纳整理到互联网平台上,再剔除无效重复,信息的利用率会更高,“肉”也会相对多起来。
骡迹物流在北京某物流园推广自己的产品
刺刀见红的比拼
不太久远的群雄逐鹿
资本市场早已注意到互联网即将对物流产业带来的“改朝换代”。
去年底,像“骡迹”这样的货车APP数量已超过200家,其中数家在成立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就获得了千万美元的投资。有了资本的注入,这些号称“智慧物流”平台的互联网公司之间比拼更加刺刀见红。
就像合并前的滴滴、快的曾一度较着劲地发红包、争市场一样,如今在货车APP市场中,这样的情况再次上演,只不过方式有所不同:油价补贴、车险货险打折、住宿费减免……针对货主和司机的特殊需求,依托资本的实力,货车APP的补贴以间接却又绵密的方式与物流产业几乎所有的环节相互勾连,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做大蛋糕”的过程中。
面对夹杂着来势汹汹的“革命党”,“货运信息部”们更多的是选择保守阵地,他们仍然通过熟人社会的口耳相传,通过24小时关注网络论坛扒帖子获取来之不易的货源信息。不过冰山已经出现了裂缝,一部分“货运信息部”的手机上也装上了货车APP,他们把从手机上看到的信息照搬下来,再有偿卖给不知情的货车司机。
但一切终将过去。就像现在,提起出租车,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滴”一个,而不是“打”一个;出门吃饭,不是打电话问朋友哪家馆子好吃,而是看点评、看团购……
3月4日19点,没有雾霾笼罩的北京晚霞退去,夜色渐深,天空透出少见的斑驳深蓝。汉龙物流园里,四周一圈的配货站、信息部显得有些黯淡。没有营业的信息部大门紧锁,夜幕下像个黑漆漆的洞,已经复工的夹杂其中,零零星星地亮着。李猛的桌上,一份外卖拉面取代了满是烟蒂的烟灰缸,他的脸被电脑屏幕映得微微发蓝。一次次浏览,一遍遍复制,一通通电话,这个“信息货运信息部”,今夜又将无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