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互联网+”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我国交通物流行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由以信息共享、数据分析等公益性服务为基础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以“车货匹配”和“无车承运”为主要服务模式的市场化运作无车承运平台和以供应链协同、运输管理为目的企业物流信息平台所组成的交通物流信息体系逐步成为现代物流运转的基石。
现状分析与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国无车承运平台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底,国内已有超过200家物流互联网平台创立。这种局面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国家及地方行业政策的引导、先进信息技术的完善、新型电子商务模式的行业应用等因素的影响,而更主要的是受到物流行业转型升级内在需求的驱动所产生的。
众所周知,运输组织优化是实现物流行业降本增效的关键,铁路、航空、水路等运输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全局范围内的系统组织或半组织,而道路货物运输却长期处于市场自组织状态,“多、小、散、弱”似乎成为道路货运市场的代名词,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物流运营体系中运输组织层面的缺失才是物流互联网平台兴起的内在原因。
受管理体制、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当前无车承运平台还处于以车货匹配为主要业务模式的阶段,从目前运营实践来看,平台发展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车源、货源、交易等信息的真实性难以保证,虚假信息、恶意刷单等现象层出不穷。
(2)车货交易闭环难以形成。物流市场“熟人交易”的特点使得托运人与实际承运人间的询价、装运、支付等环节往往脱离平台,通过平台搭建的车源与货源联系也容易在一次交易后转为线下进行。
(3)难以实现运输全过程的有效控制与安全监管,未能形成对物流实际运营主体统一调度管理的机制与手段。
(4)与运输企业搭建的车辆管理平台、政府主导或搭建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物流园区企业搭建的园区管理平台等上下游平台的业务同质化竞争严重,难以实现有效的物流资源整合。
(5)市场适应能力有限,车货交易模式适用于车货源较为分散的零担货运市场,而对于合约物流、冷链物流、危险品运输等专业物流运输需求难以契合。
无车承运平台基本特征
无车承运人是无运输工具承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普遍认为它是由美国货运货运信息部演变而来,在整个运输过程中扮演中间人的角色,从运作模式上看与公路货运代理非常相似,因此经常将两者混淆。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兴产物,无车承运平台与货运代理、物流信息部、车货交易平台等相比有着本质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轻资产特征。无车承运平台并不直接拥有货运车辆,并不直接对各类物流设施进行运营管理。
(2)运输承运人特征。无车承运平台通过与托运人签订运输合同,对运输全过程承担责任和义务。
(3)强适应性特征。无车承运平台不仅适用于零担、整车等运输市场,而且在城配、冷链、危货、国际、多式联运等专业运输领域有着天然优势。
(4)强技术特征。无车承运平台是物联网、移动互联、北斗导航、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行业融合应用的产物,运输组织优化能力、大数据分析计算能力等更是平台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5)跨界衍生特征。依托货物承运业务所集聚的各类资源,通过模式移植、新技术应用、行业跨界融合等方式,平台的服务范围和业务领域不断衍生和创新。
(6)公益性特征。平台是设施装备和信息共享相关标准的制定、应用和推广,行业诚信体系建立、宏观经济决策等公益性工作的重要载体。
由此可见,无车承运平台的出现不仅是对传统公路货运组织模式的升级,更可能改变未来物流行业乃至整个经济流通领域的生态格局。
无车承运平台运营发展趋势预判
物流运作对站场设施、车辆装备、从业人员等要素有很大依赖性,完全轻资产模式难以直接移植到公路货运领域,无车承运平台发展应采取重轻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结合国外无车承运平台的发展过程,可以预测其发展大致应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起步阶段
各无车承运平台依托自身优势,围绕城市配送、多式联运、零担货运、国际运输等领域以车货匹配、信息交易、物流金融等业务核心开展建设运营工作。
整合集聚阶段
通过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各类物流资源逐步向少数大型无车承运平台聚集,以平台为核心的多层物流网络基本成形,供应链上下游之间、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信息交互无缝衔接,对设施装备、人员信息等物流要素综合调度管理能力初步实现。
成熟发展阶段
依托无车承运业务,通过技术创新、模式移植、需求挖掘等手段不断开发新型业务产品,完善无车承运业务体系。
创新升级阶段
运营组织优化和大数据分析技术逐步成熟,无车承运平台从以运输为主要业务内容的服务平台转变成为以数据分析为基础的高科技智力型创新平台,成为推动物流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