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夫公告: 免费为货主寻找低运费回程货车,身边的车场,指尖的货站!
叫车热线

15617620635

THE FREIGHT INFORMATION

| 货运资讯 |

共享时代,O2O交通市场进入深度洗牌

主营业务:车源信息,货源信息,空车配货,回程车源,配货信息  叫车热线:15617620635
更多

曾几何时,以“共享”为特征的O2O市场之火几乎烧遍了所有的领域。一时之间,一个个热门和冷门行业轮番被推到互联网“风口”之上。人们坚信,只要推到风口上,猪都会飞。但是,真正飞上天的,却没有几个。
 
 
共享经济在掀起全民创业热潮的同时,也形成巨大的“共享经济泡沫”。高烧已经退去,市场也已降温,O2O交通市场开始进入深度洗牌阶段。
 
O2O,即线上到线下,这几年可以说是个风光无限的字眼儿。
 
在近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相对其他行业,交通运输领域的创新走在了最前列,“互联网+交通”极大地丰富了万众创新的内涵,几乎任何一个跟交通有关的细分市场,都有O2O的身影,其中最成功的当属滴滴。
 
滴滴的成功,“融资、烧钱”的商业模式让许多人再也坐不住了,于是纷纷不顾一切跳进O2O的海里,有些呛个半死挣扎着回到岸上,有些干脆消失在茫茫大海。
 
高烧已经退去,市场也已降温,O2O交通市场开始进入深度洗牌阶段。
 
O2O市场的疯狂
曾几何时,以“共享”为特征的O2O市场之火几乎烧遍了所有的领域。一时之间,“互联网+”、“互联网思维”、“互联网风口”都成为泛滥的流行语,一个个热门和冷门行业轮番被推到互联网“风口”之上。人们坚信,只要推到风口上,猪都会飞。
 
O2O被大规模引入中国互联网创业圈后,从餐饮、出行、家政、水果、生鲜到教育、医疗、美业、房产、洗车、装修等各个领域,漫山遍野到处都是O2O的战火。
 
O2O创业者们大都有一张稻草能够说成金的如簧之舌,他们普遍具有演讲家的天赋,每天到处讲故事融资,然后就是烧钱。小有成绩之后讲更生动的故事融更大的资、烧更大的钱。融资动辄几亿,估值动辄几十亿,O2O创造财富神话的速度令人咋舌。尤其是在出行和交通领域,O2O不但创造了商业神话,还通过互联网创新“倒逼”政府改革,引起媒体的极大关注和更广泛的社会思考。
 
交通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无论是市场空间还是发展前景都是诱人的。因此当“共享经济”来袭时,交通O2O迅速成为最大的互联网“风口”,城市交通O2O迅速覆盖打车、专车、拼车、代驾、巴士、租车等六大领域,在某种程度上极大缓解了出行难的问题,因此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鼓励。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目前中国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城市,尤其是一、二线城市,这些城市的整体交通市场需求量非常大。而80后、90后正在成为各个城市的主流社会群体,他们对移动互联网产品的接受度普遍较高。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刘晓华曾经打过一个比喻:“今天的客运行业,面向的客户群体已经不再是60后、70后,而是80后、90后甚至00后,他们是拿着手机出行的一代,而不是背着大包小包行李追赶班车的一代。”各大出行O2O软件的烧钱补贴大战,迅速培养了用户的消费习惯,这也为各类打车、拼车等软件创造了庞大的市场和机会。再加上电子地图、LBS、云计算、大数据等相关技术的不断成熟,尤其是基于地图的LBS服务,成为出行O2O的最核心技术支撑,因此BAT纷纷布局和抢占地图市场,进一步推动了出行O2O的发展。
 
滴滴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更点燃了O2O创业者们的热情和激情。“不共享、毋宁死”。创业,就要搞“共享”;投资,就投“共享”项目。2016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达3.5万亿元,增长速度超过100%。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新业态,成为新一轮资本关注的焦点。
 
风光无限的O2O,让实体经济大受冷落,资本一路追逐O2O,对实体经济看都不愿再多看一眼。
 
O2O巴士,基本已经消亡
2015年,O2O出行市场最火爆的不是专车和快车,而是互联网巴士。
 
2014年10月,全国首家互联网巴士“小猪巴士”诞生并上线运营,互联网巴士迅速被推到互联网风口。紧接着,嘟嘟巴士、嗒嗒巴士、考拉班车、哈罗班车、接我云班车、易道巴士等纷纷上线,滴滴出行也加入这一大军,推出“滴滴巴士”,并大手笔砸下5亿元,采用几乎等同于免费(1分钱乘车)的烧钱方式,想把自己的经验直接从“小车”直接复制到“大车”。
 
互联网巴士的业务布局主要在一线城市和杭州等准一线城市,尤其是北京和深圳两个城市,互联网巴士发展势头最猛。一到上下班高峰,一些热点公交站台几乎被蜂拥而至的互联网巴士占据。
 
互联网巴士类似于“定制公交”,因此也被称作定制巴士或共享巴士,主要为解决白领上下班的出行需求,可以有效补充公交运力。不过看似高频、刚需的通勤业务,盈利空间却十分有限。
 
互联网巴士的打法基本是照搬网约车市场的打法,即“补贴大战”。但是,由于商业逻辑、盈利空间等问题,始终没有找到合理的运营和盈利模式。站在消费者角度,当补贴取消之后,互联网巴士对他们来说几乎就是鸡肋。但是,一直补贴下去,互联网巴士无法运营,更别说盈利。站在司机的角度,每天只是上下班高峰来回跑一班车,也不足以维持生存。50座一辆车,如果按5元/座,即使上座率100%,一辆大巴每天往返一次,一天也只能营收500元。除去成本,基本没有什么盈利。谈及互联网巴士失败的原因,多位业内人士均表示,不盈利是主要原因。
 
实际上,经营主体和运营方式与“小车”截然不同,巴士车源、线路开发、运营能力(比如准点率等)、宣传推广等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虽然滴滴出行在专车、快车以及顺风车上积累了不少经验,但这些经验直接套用到互联网巴士上,也没有成功。这说明,行业看似相同,实际不同。
 
仅仅过了一年多的时间,由于上座率低、盈利空间有限等原因,多家互联网巴士纷纷败下阵来,包括滴滴巴士,也偃旗息鼓,不再继续打下去。
 
2016年6月,滴滴巴士更名为滴滴公交,成为实时公交查询工具。有些互联网巴士则转向企业定制用车和租车市场。
 
实际上,经过一年多的风光,互联网巴士基本已经消亡。
 
O2O留给市场的冷思考
在人们的印象中,O2O的常用“打法”就是补贴。补贴,“宠坏”了司机、“贯坏”了消费者,因为多数司机和消费者都是很现实的,有补贴就来,没补贴就走。品牌忠诚度不敌真金白银,当有一天你不再烧钱补贴时,用户就会离开你。这就是O2O的“坑”。
 
滴滴靠烧钱和补贴成功了,应该说是一个奇迹。但是,这种奇迹能复制吗?放诸四海而皆准吗?
 
共享经济在掀起全民创业热潮的同时,也形成巨大的“共享经济泡沫”。不管是真需求还是“伪需求”,都能圈到大笔的投资。以前人们常说“羊毛出在羊身上”,形容商家一般都会变着法地把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而消费者还不知道。而互联网时代,这句话变成了“羊毛出在猪身上”。
 
一句“羊毛出在猪身上”,生动地道出了O2O商业模式的本质。谁都想“自己赚钱-都来消费-猪埋单”,但是,猪在哪儿?
 
事实证明,复制滴滴模式获得成功的企业寥寥无几。这说明,行业不同,哪怕90%是相似的,只有10%的不同,就决定了照搬和复制的结局。
 
时至今日,O2O市场哀鸿遍野。随着O2O项目一个接一个的死亡,无论是创业者还是VC(风险投资)们才意识到,猪是不可能长出羊毛的。而之前,他们总以为羊毛一定可以出在猪身上,而且坚定地认为,不用这个逻辑思维的人,就是不具备互联网思维,就是传统和保守。
 
O2O雄心壮志,宣称要用互联网“改造”所有传统行业。但短短几年时间,O2O从巅峰走向谷底,一些O2O品牌已经死去,一些O2O品牌还在痛苦地挣扎。有些不适合互联网“改造”的行业,O2O品牌已经全军覆没,有些适合互联网“改造”的行业,硝烟还在弥漫,战火仍在燃烧。
 
具体到交通和出行领域,O2O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冷思考:
 
1、有人说烧钱补贴这种“打法”在全世界只有中国才有,为什么就成功了?
 
2、滴滴成功了,那么其他跟交通和出行相关领域就一定能诞生滴滴吗?
 
3、O2O领域真的要“一家独大”才能生存吗?
 
就不能共生共存吗?没有了竞争,行业还会进步、社会还会发展吗?
 
4、“融资烧钱、一夜暴富”真的会成为今后创业圈的主流吗?这种创业模式所带来的急功近利和浮躁之风,也会成为未来社会的主流吗?
 
O2O货运,行业“老大”未出现,无序竞争露端倪
O2O货运市场也曾经和O2O出行市场一样火爆。
 
货运行业天生具备“共享”因子,因此,当“共享经济”来袭时,O2O货运就成了一块“肥肉”。
 
O2O货运平台通常分“货主版”和“车主版”,货主发布用车需求后,车主选择是否接单。O2O货运平台通常分为“同城货运”和“城际货运”两种。
 
O2O货运平台的商业模式与滴滴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常被称为“货车版滴滴”。
 
和其他O2O行业一样,O2O货运市场也经历了过山车式的疯狂,高峰时国内至少有超过200家基于物流互联网的车货匹配APP平台,主要品牌有:
 
货车帮、运满满、货拉拉、货车百事通、一号货车、沙师弟、车旺大卡、快召货车、货车在线、快找货车、易配货、好多车、物流小秘、罗计物流、同城货运、多多货车、车旺、物流派等,并且许多都拿到了不菲的融资,有些甚至成为如日中天的“网红”。
 
货运O2O曾经深受资本市场的青睐,仅2015年上半年,拿到千万元以上融资的O2O货运公司就有20家左右。
 
“资本靠得住,猪都会上树”,这是互联网创业者们对资本的总结和抱怨。急功近利、短时间内追求高额回报是资本的特性。然而,O2O货运行业似乎不符合这样的特性。于是,资本市场开始冷落O2O货运行业。离开了资金的支撑,O2O货运平台不但无法进行市场扩张,甚至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在这种背景下,不少O2O货运平台相继倒下,尤其是那些同质化竞争严重、资金实力不强、盈利模式不清晰,却又冲锋冒进盲目烧钱的创业公司。
 
早在2016年,许多货运O2O平台就已经取消了补贴,包括司机端、客户端的补贴,有些甚至开始向司机端收费。取消补贴,实际上就已经施放出这个行业开始洗牌的信号。
 
为了应对货运O2O带来的冲击,不少物流园现在也上线了车货匹配APP。这就使货运O2O市场的竞争更充满了悬念。
 
经过几年的厮杀,货运O2O市场尽管至今还没有出现行业霸主,但市场竞争“分水岭”渐趋明晰,目前市场上最活跃、相对实力较雄厚的货运APP有“运满满”、“货车帮”、“车旺大卡”、“货拉拉”等。
 
市场调研机构QuestMobile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运满满APP和货车帮APP用户规模分别为257万和175万,二者市场覆盖率远超第三名的车旺大卡(50万用户)。截止目前运满满共计获得15.7亿人民币的融资额,估值超过10亿美元。
 
2016年4月,货车帮宣布完成A轮融资(A轮、A+轮、A++轮),总额已经超过1亿美元;2016年12月,宣布完成约1.15亿美元融资,估值达到10亿美元;2017年5月,又宣布完成B2轮1.56亿美元融资。截止目前,货车帮已经获得共计25.9亿元人民币的融资额。
 
实际上,货运O2O行业是最有希望培育出又一个滴滴的,我们以美国罗宾逊为例来进行分析。作为北美最大的3PL(第三方物流)公司,罗宾逊拥有全美最大的卡车运输网络,2013年营收达128亿美元,位居世界500强企业的第237位。但实际上这家公司没有一辆自有卡车。他们所做的,就是“无车承运人”的模式,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O2O货运。通俗来讲,就是货运界的滴滴模式,线上下单、线下运输。
 
货运APP至今未能出现一款如滴滴、快的一样市场占有率非常高的软件,货运O2O行业的“改造”和资源整合就那么难吗?原因出在哪里?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在很大程度上可能跟货运市场的特殊性有关。
 
由于市场分散,在货运APP领域一家独大基本上不大可能。从用户需求分析,对打车APP而言,“需求链”非常简单:人-车。无论男人还是女人、无论他(她)来自何地,对承运者而言,没有太大区别。但货运就复杂多了,路线、时间、货物类型、重量体积、车型需求以及司机的经验程度、可信任程度等方面存在着极大差异化。
 
理论上分析,中国O2O货运市场是一个巨大的金矿,这个金矿的蕴藏量和潜力不亚于网约车市场。
 
但以目前排名前几位的货运APP的市场占有率看,还远没有达到当年滴滴和优步中国合并前的“江湖地位”。滴滴和优步中国合并时,市场份额分别为70%和17%,合并后两者的市场份额达到87%。因此,O2O货运行业远没有达到形成“霸主”的地步。但是,目前货运O2O市场已经开始出现无序竞争甚至损害竞争对手的恶性竞争。这说明,货运O2O市场的洗牌开始进入关键阶段,这一阶段将充满乱象。
 
货运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盲目复制滴滴模式,成功的概率是极低的,必须走自己的路,而这条路,没有现成的经验,只能靠O2O企业在竞争中一步步摸索前行。也许走过黑暗,就能看到蓝天。
 
但有一点必须承认,用互联网模式去“改造”一个行业尤其是一个根深蒂固的传统行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O2O货运企业还任重道远。
 
O2O停车市场,形成巨头的时间可能会更长
O2O停车是一个打了鸡血的市场。
 
其实相对其他领域,O2O停车市场起步是比较晚的。但是因为近年“停车难”问题比较突出,再加上停车是一个高频性刚需市场,因此吸引了无数互联网创业公司的目光。
 
其实在“互联网停车”出现之前,停车场管理行业作为传统行业,已经发展了很多年,但一直不被人关注。“互联网停车”的出现,一下子激活了一向沉寂的停车市场,并迅速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链。2015年前后,各种停车APP纷纷问世。高峰时,市场上活跃的停车APP多达200多个。
 
O2O停车迅速成为继O2O打车、专车、拼车、互联网巴士之后又一创造神话和奇迹的行业。O2O停车使传统停车场管理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无人值守,开启了智能停车新时代,并为中国停车场管理行业带来一场革命。
 
O2O停车行业动辄千万、上亿美元的投资,让人们仿佛看到前几年滴滴、快的等打车巨头快速吸金、极速膨胀的身影。许多行业巨头都看到了智能停车市场的巨大商机,互联网企业加快跑马圈地,攻城略地;传统停车企业纷纷拥抱互联网,争抢这块新出炉的诱人蛋糕。甚至互联网巨头BAT也开始以不同形式布局O2O停车市场。
 
停车市场的O2O玩家有两种:一种是UGC模式,主打“共享经济”,将私人的停车位或车库出租,提高资源利用率。实际上这种“打法”效果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就是,私人的停车位或车库有谁愿意拿出来“共享”的,即便有,也只是自己不需要停车的空闲时段,而这个时间又有几个人需要把车停在这里呢?第二种是B2C模式,即用地推的方法获得停车场的各种数据,联网后加以分析利用,提高B端收益的同时为用户寻得停车位。后来的实践证明,这种“打法”尽管见效比较快,但成本很高,很多企业承受不起。
 
O2O停车行业的攻城掠地一开始也是比较猛的,经过一年多的猛打,许多企业发现,大火烧钱的“打法”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占领高地的目标,再加上2016年O2O停车市场遭遇资本寒冬,O2O停车市场开始洗牌,包括一些最早进入这一行业的先行者和领导品牌,也开始谨慎地调整市场策略。
 
纵观2015年以来整个O2O停车市场,差不多的企业都是烧钱、亏本经营,倒是停车设备生产制造商乘机赚了一把设备钱,而最大的赢家则是与停车场管理系统配套的车牌识别摄像机生产厂商,可以说赚得钵满盆满。真正的互联网停车企业,基本个个都是亏钱的。
 
O2O停车行业与O2O打车行业完全不同,复制滴滴的打法,结局可能会让人很伤心。
 
O2O停车市场经过几年的大战,许多熟悉的品牌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目前,O2O停车市场资本最看好、行业呼声最高的是ETCP。截至目前,ETCP已经获得20多亿元融资,品牌估值83亿元(2016年),目前在全国已经实现了超过6000家停车场的联网化和信息化升级改造,尤其是抢占了医院等许多高停车场的市场制高点。
 
ETCP一路领跑,与竞争对手的距离正在逐渐拉开。但是,6000多家停车场的占有率,仍然不是很高。因为停车是一个庞大的市场,目前全国有70多万家停车场,2016年全国新建停车场项目就达1.2万个。也因此,O2O停车市场的热度仍在不断上升,在有些品牌悄然退去的同时,一些新品牌正在高歌猛进。
 
有一点几乎可以肯定,相对其他行业,O2O停车行业巨头形成的时间可能会更长。闪电战,行不通。因此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和粮草准备。
 
洗牌要多久,洗到什么程度
过去行业企业间的并购,往往是老大、老二为争江湖地位,抢先并购老三或老四,老大并购是为了稳固老大地位以免被老二超越,老二并购是为了超越老大成为新老大。
 
但近年互联网市场的并购打破了这种规则,老大老二频频联姻,并购的结果往往是老三老四纷纷死去,最后形成“一家独大”。
 
“没有第二,只有第一”,这就是互联网或者说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征。近年,优酷与土豆,滴滴与优步,赶集与58同城、美团与大众点评,饿了么与百度外卖,几乎都是在意识到双方合作比竞争会有更大收益后,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合作,通过收购或被收购,奠定了江湖地位。
 
互联网颠覆了传统商业模式,打破了旧的市场规则,也打破了“二八定律”——即20%的龙头企业占据80%的市场份额,其余20%的市场份额由剩下的80%的企业分食。
 
互联网行业有一个著名的”721“法则——即行业老大占据70%的市场份额,老二占据20%左右的份额,剩余10%的市场份额由几家小公司分食。
 
2017年,最火爆的行业恐怕非共享单车莫属。共享单车几乎与互联网巴士一样,基本不可能有盈利空间,但一窝蜂的势头和融资规模比互联网巴士还猛。“伪需求”、“侵占公共资源”、“缺乏社会责任”、“破坏城市秩序”是许多人对共享单车的评价。正如着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所说,共享单车根本就不是共享经济,只是专业单车租赁公司。他预言,中国的共享单车结局将和O2O一样慢慢消亡!
 
可以预见,许多O2O,都将是昙花一现,来得快,走得也快。
 
任何一个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都会经历整合和洗牌的过程。发展慢的行业,洗牌来得也慢,而发展快的行业,洗牌来得也快,洗得也更无情,O2O行业就属于后者。
 
那么,O2O交通领域的这场洗牌要持续多久,洗到什么程度?现在谁都不知道。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商都路78号院   电话:15617620635    Copyright © 2002-2011 echefu.com.cn 版权所有   
邮编:450000   ICP备案编号:豫ICP备17012653号-1   
网站地图(百度 / 谷歌
车夫货运信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