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式联运是国家“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推进过程中“设施联通”的具体表现,也是“贸易畅通”的必要条件。据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李弢主任现场介绍,多式联运也是近年交通运输部的几大工作重点之一。
据悉,上海交通大学中美
物流研究院前期在多式联运的路径优化、多式联运服务综合体、基于电商平台的集装箱运价指数以及绿色多式联运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获得业界广泛认可。在苏浙沪集装箱联盟等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上海交通大学多式联运智慧实验室将利用云平台、大数据等工具为上海所面临的各类复杂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为社会进步贡献更多的多式联运智慧产品。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上海港已在国内率先开展国际集装箱业务。经过40多年的快速发展,到2016年底,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713万标准箱,连续7年全球排名第一。但是,快速增长的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给港区周边及城市道路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面向2040年的城市总体规划中,上海选择将“卓越的全球城市”作为自己的目标。这个当今全球最大的集装箱枢纽港城市,如何在建成卓越全球城市的同时,强化上海作为国际航运中心地位,是业界普遍关心的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中美物流研究院院长助理赵一飞博士在2002年参加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综合运输系统规划工作。他认为:“多式联运不仅仅是多种运输方式的简单组合,更是海、空、铁、公等复杂系统之间的高效衔接,对于智慧和智能产品的需求超乎以往。多式联运网络系统作为城市的血脉,为城市的生产、生活和各类社会活动提供了基础保障。”
“目前上海道路集装箱运输行业承接的运输业务基本以重箱出口或者重箱进口的单向操作为主,在空箱提还箱过程中因为信息的不流畅,每天约有3000辆集装箱运输车在空驶状态。”苏浙沪集装箱(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丁道康先生介绍:“面对运输效率低的严峻形势,集装箱运输企业与货代、港口、堆场和船公司多方之间应更加注重信息交换,以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科技创新为共同愿景,提高集装箱运输效率和管理水平,服务好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丁道康进一步表示,未来还要发展多种形式的港口集疏运方式,比如江海联运,海铁联运等,多渠道地缓解路面道路交通的压力,积极响应国家倡导的“多式联运”物流发展政策。苏浙沪联盟平台将借助上海交通大学中美物流研究院专家机构的研究力量,设计进一步支持上海及华东地区各港口的“互联网+多式联运”的业务模式,为整个港口物流业降本增效做出贡献。
现场举办了以“卓越的全球城市与国际航运中心”为主题的头脑风暴。波罗的海交易所中国区总代表李贤明、上海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协会秘书长李林海、深圳鹏海运电子数据交换有限公司总经理魏堂胜、利德亚非船务(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茅志凌、宁波口岸协会副秘书长徐道群发表了精彩观点。
此外,当天还举行了苏浙沪集装箱联盟成立三周年庆典,现场正式发布了苏浙沪“集运一号”集装箱运输综合管理及投诉平台。活动吸引了来自政府、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港航企业等150余人参与。
延伸阅读:
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江海联运信息中心正式获批
据浙江省交通运输厅消息,近日,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管理中心复函舟山市人民政府,同意设立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江海联运信息中心。
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是我国物流公共信息资源的“一站式”开放平台,是政企间、企业间物流相关信息资源共享交换的重要“电子枢纽”。在我国现代物流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是接轨国际物流信息交换共享的“中国窗口”,由交通运输部和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共同推进。
今年以来,舟山市按照“建成全国最具权威的江海联运公共信息平台”的目标和要求,多次对接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全力争取将江海联运公共信息平台纳入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下一步,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江海联运信息中心将在现有舟山江海联运公共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完善、升级,开展一批基于国家交通物流平台的信息互联应用,制定一套江海联运数据标准规范,梳理一份江海联运信息资源共享目录,建立国家交通物流平台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数据交换节点,实现跨区域、跨部门江海联运物流信息高效交换与共享,覆盖宁波舟山港、省内其他港口及武汉、马鞍山等长江中下游主要港口。力争到2020年,全面建成公共服务、行业监管、数据交换、航运交易四大功能,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100%集装箱业务和50%以上散杂货业务通过国家交通物流平台江海联运信息中心实现数据交换共享,100%江海联运物流企业的相关数据与国家交通物流平台实现互联互通,江海联运数据标准规范在长江经济带主要港口推广应用。将平台江海联运信息中心打造成为江海联运应用示范和服务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国家战略的支撑性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