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是中国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铁路交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杭州与其他区域商品生产和交换规模的迅速扩大。
▲农商部“交通牌”注册商标,火车是那个时代交通现代化的标志(20世纪20年代)
沪杭甬铁路的建成,大大增强了杭州与近代中国经济中心,也是最大的贸易进出口港—上海之间的经济纽带,增强了上海、杭州与沿线市镇乡村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
浙赣铁路的修建,奠定了杭州作为长三角铁路枢纽的地位,加强了杭州城市的区位优势。
▲《沪报新闻画 观潮志盛》(1908年)
描绘上海客人乘火车观钱塘江潮情景
铁路使近代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更加便利地渗入杭州,促进了城市工商业的繁荣与发展,推动了杭州区域经济的早期近代化,对杭州近代城市的变迁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铁路带动城市发展
杭州城站因大量人员与货物聚集形成新的商业区。铁路使城乡间的距离大大缩短,从上海到杭州乘坐航船需要航行3天,而火车行驶仅需3个半小时,大大便利了各地人员的流动,与促进了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或进城经商,或为产业工人,或为商铺店员,或为车夫等劳力者。城市规模急速扩大,1927年杭州市人口增加到38万多人,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前,人口更是增加到59万多人。
▲《京沪沪杭甬铁路管理处观潮券》(1936年,正、反面)
铁路的兴建,还为杭州带来了每年数以万计的游客,促进杭州城市向旅游城市的转型。沪杭铁路通车后,最先吸引大量上海观光客到杭州旅游。沪杭铁路还定期举办上海至海宁的观潮游。沪杭甬铁路通车后,促进了杭州邮政服务的发展,使杭州邮政邮路以水路为主转向铁路为主。
▲铁路观潮团
▲沪杭甬各线行车时刻价目里数表(1919年)
沪杭甬铁路与浙赣铁路的修筑,分别树立了两个样板。
沪杭甬铁路
▲沪杭甬铁路邮件装火车(20世纪30年代)
20世纪初的沪杭甬铁路成为全国商办铁路样板。在商办过程中,为阻止清政府在英国压力下借用英款筑路,江浙两省人民掀起了如火如荼的拒款保路风潮。这是当时席卷全国的铁路风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辛亥革命的前奏曲和导火线。在这场群众性的风潮中,沪杭甬铁路取得了完全商办的胜利,在全国影响很大。
浙赣铁路
▲杭州城站(20世纪30年代)
20世纪30年代的杭江铁路则是全国省营铁路的样板。以中国银行为首的中国银行团不但从这条铁路的贷款中获得高额利息,而且还以银行团及德国财务代理人的双重身份掌握了财务的实际控制权。随着杭江铁路的逐段建成,银行团各成员在该路沿线增设支行,在浙盐、赣米等特产、物资贸易中发展信用业务,使中国银行团的官僚资本飞速增长起来,“创造”了国内官僚资本同帝国主义资本,联合投资筑路的成功“范例”,并成为此后国民党政府借款筑路的主要模式。
浙赣铁路的建成正值抗日战争前期,由于长江已被日本侵略军封锁,浙赣铁路负担起运输湘、粤、桂、川、滇五省抗战部队到淞沪战场前线的艰巨任务。在淞沪战场失利后,又有大批军队、工厂设备、物资人员由浙赣铁路转运至西南后方。
沪杭、浙赣两线通车初期,一般车站均为客货运站,货运以闸口、南星桥、拱宸桥、杭州(城站)4站较为繁忙,其中又以闸口为最。因钱塘江大桥通车前,大运河、钱塘江两大水系及宁绍平原、诸暨方向之货物均赖闸口中转。为争取
货源,浙赣铁路局在闸口设立货运受理点。随着钱塘江大桥的通车,拱宸支线的拆除,沪杭线终点改在城站后,货运业务中心转到南星桥和艮山门站。
新中国成立前沪杭线以客运为主,货物列车对数远低于客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