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园区是物流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支撑社会物流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具有功能集成、管理系统、设施共享、用地集约等特征,在更好发挥物流业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支持地方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保障城乡居民消费和城市功能运转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我国物流园区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物流园区数量显著增加,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物流园区超过1200家,有货运服务型、商贸服务型、生产服务型、口岸服务型、综合服务型等类型,已投入运营的超过800家,发展势头良好。物流园区基础设施设备投资不断增加,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行业并购整合明显加速。虽然物流园区总体上不能算作一个高科技领域,但是其中的变革、优化、创新不断发生,总体发展水平得到较大提升。
二是园区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综合服务能力明显提高。随着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依靠租金、信息服务费等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传统业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市场形势。多个物流园区通过整合资源、优化流程、技术创新、网络化经营等方式加快转型升级,与入驻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将服务范围逐渐拓展至供应链管理、物流金融、资金结算、保险、车辆维修、司机住行等多个方面,成为物流与相关行业跨界融合的重要载体。
三是集聚效应日益凸显,联动效应明显增强。在生产和消费需求增长、城镇化进程加快等多重因素带动下,大量物流企业加快向物流园区聚集,物流园区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不断扩大,园区配套服务不断完善,与周边产业的良性互动和联动发展明显增强,在支撑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四是园区发展出现分化,专业化园区逐渐兴起。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近期钢铁、煤炭等物流需求总体增长乏力,导致大宗商品物流园区闲置率有所上升,一些小型园区开始陆续退出市场或转为他用。另一方面,近年来网上零售快速增长,2017年上半年网上实物商品零售额达到2.37万亿元,同比增长28.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3.8%,在这个大背景下,全国的电子商务物流园、货运配货站物流园、冷链物流园等快速增加。
五是线上线下协同推进,网络化经营步伐加快。一些平台型、综合性、跨区域经营的大型物流企业,例如,传化、林安、卡行天下、货车帮等在全国加快物流园区布局建设,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加强线下仓储、运输、货代、金融等资源整合,全面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逐步形成一体化运行的物流网络,借助规模化和网络化优势,降低综合物流成本。
二、物流园区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受发展起步较晚、相关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物流园区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5个方面:
一是园区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大型物流园区的规划布局与运输条件、产业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密切相关,需要从宏观和中观层面统筹考量。目前,物流园区在规划设计上往往与当地经济和产业发展实际脱节,竞争同质化和功能单一化问题较为突出。许多城市没有将物流园区发展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跨部门、跨区域的政府协调机制尚未建立,一定程度上造成物流园区的空间布局和建设规模不尽合理。目前,我委正在开展国家级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的研究,将从国家层面上对此问题进行前瞻性、战略性的统筹。
二是多式联运功能发挥不足。目前大多数物流园区的运输方式以公路为主,较为单一,拥有铁路专用线的园区占比不到40%,并缺乏转运换装设施,严重制约了水铁、公铁等多式联运发展,不仅影响到物流效率提升,而且造成我国货运方式结构不合理。比如,2010年我国铁路货运量占全国货运总量的11.6%,2016年已经快速下滑到7.6%,而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的铁路货运量比重都保持在30%以上。我们在调研中也注意到一些铁路专用线使用成本高、收费项目繁杂,而且很多情况下必须接受铁路部门的指定服务,比如必须向当地铁路部门租用火车头和司机,在客观上造成现有的铁路专用线使用效率低,没有发挥应用作用。
三是规范化运营水平不高。部分物流园区经营还缺乏长远规划,“重招商、轻运营”问题较为普遍,综合服务能力不强。部分批发市场、货运场站为取得政策支持,冠以“物流园区”名称,名实不相符。
四是用地难用地贵问题较为突出。物流园区特别是大型物流园区占地面积大、税收回报低,一些地方政府不愿意将紧缺的土地指标用于物流园区项目,预留的物流用地一般远离港口、车站等重要交通枢纽,出让物流用地时也会对土地价格、投资强度、容积率、绿化率等提出较高要求。
五是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较为普遍。物流园区投资大、回收期长,只有少数企业可以获得资本市场支持,大多数物流园区建设融资较难,民营企业面临的困难尤为突出。